有較強的藝術天賦的人(有藝術天賦人聰明)
1. 有藝術天賦人聰明
現(xiàn)在有太多的人在否認天賦的存在,我是不太認同的,至少在繪畫領域我一直堅信天賦對于繪畫成就的重要性。
當然,天賦其實是一個比較抽象、又很廣泛的概念。你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平平,甚至比一般人還要遲鈍,但是在另外的某方面卻表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領悟能力,這就叫天賦異稟。
大家都知道,美術學院的專業(yè)就有造型和藝術設計之分,其實就是針對個人的強項而設的。有些人造型能力突出,有些人可能色彩感覺比一般人更敏銳,排除強化訓練的因素,這應該也是天賦的表現(xiàn)。
說實話,如果只是一個美術愛好者,沒必要老是糾結于有沒有天賦這個話題。天賦這玩意,只有在探討培養(yǎng)專業(yè)美術工作者或藝術家的時候,才會有存在的意義。
一些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人,認為天賦這個詞誕生根本就不科學,甚至認為其本質就是巫術思維。關于人類學習能力是否存在天賦?我們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都多少會有些體會,有些人總是會在初期訓練時就表現(xiàn)出來一種很常見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接受的快,有的孩子接受的慢,在自然觀察中得出結論,天賦的確是存在的。
盡管如此,如果你只是愛好畫畫而已,那就不必太在乎天賦了。學繪畫,沒必要一開始就討論有沒有天賦。在這個階段,阻撓你成功的只有你的懶惰、不謙虛、怯懦等等。
就算你自我感覺接受能力一般,或者總有人在說你缺少學畫的天賦,也不要輕言放棄。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神經(jīng)科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人類的大腦可塑性極強,人與人之間的共性遠遠大于個性的差異。所以,就算你真的少了些天賦,很難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卻不能影響你對藝術的熱愛,甚至獲得出色的藝術成就。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之間的個性化差異,可能并非天生如此。有些表現(xiàn)往往是后天形成的,只是大家并沒有意識到,誤解為天賦異稟而已。直到今天,也沒見過關于天賦形成的權威解釋,甚至到底有沒有天賦存在也一直爭議不斷。
正因為這樣,與其每天糾結于有沒有天賦,還不如先沉下心來刻苦磨礪一番。說不定,不經(jīng)意間,就有個叫“天賦”的東西迸發(fā)出來,成為意外的驚喜。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神奇,一切皆有可能!
2. 有藝術天賦的人智商
畫畫要求右腦思維要高,對于圖像的記憶要有著強大的要求,在畫家作畫的時候,畫家要對自己所畫的畫有著全局的管理,未作畫,心已成。
畫畫所要求的構圖也是在畫家創(chuàng)作前有了完整的規(guī)劃,可以用胸有成竹來表達,所以由此看來,會畫畫的人只是右腦的畫像記憶很好,所以在平時的學習當中,對于書本上的內(nèi)容,以及可以把書本的某一頁以圖像的方式記憶存儲在大腦中。
由此可見,會畫畫的人并不是智商高,而是右腦思維好,智商高也并僅僅反映在會畫畫上。智商高的人會畫畫,但是會畫畫并不一定智商高。
3. 有藝術天賦的人多愁善感
感性的人的特點是情緒化,追求浪漫,懼怕被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強烈的占有欲,我行我素。
感性人的優(yōu)點:感情豐富、有人情味、心軟善良、情感細膩、感受力強、藝術天賦高、浪漫、具有感染力。感性的人缺點:多愁善感、感情用事、主觀、情緒化。感性與理性其實各有各的好處,理性的人太過于冷血,智商高。感性的人太過于感情用事,情商高。感覺有點像圣母。
感性的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渴望獨立、與眾不同。特別情緒化、追求浪漫,懼怕被別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愛講不開心的事、容易憂郁、生活追求一種感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自己走路會很快。
2、喜歡黑夜、習慣晚睡。
3、隱藏心事、喜歡一個人流淚。
4、喜歡有口袋的衣服,否則不知道手該放哪里。
5、習慣抱臂。
6、習慣冷戰(zhàn)。
7、喜歡窗戶、喜歡角落、習慣蜷縮。
8、喜歡寫字和閱讀。
9、莫名地孤單,無法抗拒的恐懼感。
10、不愛說話或者很愛說話。
11、心事放在心底,有一個自己的世界。
12、把笑掛在臉上,幻想自己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13、習慣了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14、習慣了懷疑,卻總是要把人往好處想。
4. 藝術天賦高的人都很奇怪
藝術天賦高的女生,通常品味也高,會打扮自己。
5. 有藝術天賦人聰明嗎
天分,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指一個人在某些方面有與生俱來的專長或特色。
也就是愛好、興趣,對事物的敏感的捕捉?!疤觳趴?9%汗水和1%天分?!?我不知道成為藝術家是否需要天分,但是我知道每一次在投入適量的努力時,都能得到撫慰自己的答案。賈島是個很沒天分的人,這并不妨礙他留下詩名,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卻永遠也達不到李白杜甫的境界。但是,你現(xiàn)在問這個問題,我覺得在當下,很多所謂的藝術家,是既沒有天分,也沒有努力。但是他依舊被稱為藝術家。另外,我想每個人去愛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并沒有想到成為什么家吧,只是投入的多了,積累的多了,也就成了家。6. 有藝術天賦的人
看到我經(jīng)常分享女兒的一些畫作,不少朋友在問:孩子畫得不錯,有沒有經(jīng)驗分享?
回想這兩三年來對女兒繪畫興趣的培養(yǎng),經(jīng)驗是談不上,但方法還是用了一些的。
我們會一起玩“超級變變變”游戲,靈感是從小時候看的一本《卓婭與舒拉》中得來,具體操作附在文末。
我也常觀察女兒的畫作,找出她潛藏的需求,及時調整養(yǎng)育方式。我猜,這些改變女兒也能感受得到,這讓她對繪畫更有好感。相關鏈接同樣附在文末,可以點擊查閱。
一起了解繪畫對孩子的好處吧:
首先,有利于孩子精細動作的發(fā)育,對于小寶寶,這點更為重要。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個點、一個圈、一個波浪線,都是孩子探索手部動作的杰作。
其次,孩子想要將看到的畫下來,就必然要學會仔細觀察,找出物體的主要特征。而不斷繪制的過程,又會促進其審美的提升,有利于人格的發(fā)展。
最后,繪畫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孩子用語言表達不好的情緒、感受等,都可以通過畫筆進行釋放和宣泄,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家長想培養(yǎng)孩子的繪畫興趣,就要對兒童繪畫的發(fā)展規(guī)律心中有數(shù),對照孩子所處階段,給予正確引導:
1
無意識涂鴉期
顧名思義,孩子就是在“亂畫”,毫無章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規(guī)則意識,如果你給支筆,他可能會滿墻、滿地亂畫。但這是孩子探索“眼、手、腦協(xié)作”的重要過程,也是興趣啟蒙的關鍵時期,不要過分壓制。
如果不想孩子在墻上或沙發(fā)上留下墨寶,那就主動提供一個可以亂畫的空間。我當時是和女兒說好,可以在地板和玻璃門上畫,給她買可水洗的彩筆,無論怎么畫,事后用濕毛巾一擦就全沒了。因為給了孩子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所以至今我們家的墻面都是干干凈凈的。
2
涂鴉期
孩子的畫開始貌似有些章法了,但成人絕對看不懂。
這個階段孩子用筆不靈活,心中的想法也不具體,所以畫面都非常抽象,但對孩子來說,這些線條和圖案都是有意義的。
這是女兒2歲半時,在臺歷上涂鴉,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封閉的線條。
我很少去打斷女兒的創(chuàng)作,有時她眼睛都快貼紙上了,我實在忍不住,就默不作聲,直接上手糾正,然后盡快退回原位,不做過多干擾,盡量讓她全神貫注。
3
象征期
孩子的畫開始能看出一些意思了,但我們常會猜錯。
這個階段,孩子絕對是有思想了,只是不能很寫實的畫出來,更多時候是用些特征性圖案來代表。畫面缺少構圖,想哪畫哪。
女兒快3歲時畫的,她說是草地、河流和一只兔子。
這個小人,是女兒3歲半時畫的。兩根棍子就代表腿,兩個圓圈就代表胳膊,一個太陽就是頭。
這個階段,孩子畫畫都很“寫意”,家長不要在細節(jié)上多做要求,尤其不會要打擊孩子說“畫的不像”,更不要教孩子簡筆畫,那都是對他們積極性與想象力最大的扼殺。
4
圖示期
即便很有想象力的畫,也完全能被成人看懂。
孩子開始對畫面有整體安排,空間意識增強,寫實感增加,人物、情節(jié)等都有體現(xiàn)。
這是女兒快4歲時畫的,已經(jīng)能看出水面以下和水面以上的空間區(qū)別了,蝌蚪、蜻蜓、荷花都比較真實了。
這個階段很多孩子的繪畫能力已經(jīng)不錯了,興趣也多半養(yǎng)成,想進一步學習就需要送專業(yè)機構了。
這是女兒第1次上繪畫課的作品,一只帶棒球帽的蝌蚪,老師教了她物體間的“遮擋關系”,所以水草和蝌蚪的前后關系,表現(xiàn)的比較清楚。
繪畫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有的家長在孩子涂鴉期或象征期時,因為孩子畫得“亂七八糟”,就斷定他們?nèi)鄙倮L畫天賦,這是不負責任的。
孩子的發(fā)展有他自己的節(jié)奏,有的孩子會在前幾個階段停留比較長的時間,看起來像是一直沒有進步,缺少能力,但很可能只是孩子在蓄積能量,等待日后的爆發(fā)而已。家長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上,只要孩子是享受的、是有意愿的,就說明,繪畫已經(jīng)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值得高興。
在日常的陪伴和引導中,家長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讓你的孩子對繪畫更加有興趣、有信心、有力量。
下面的幾個注意事項,你需要了解:
1
“像不像”不重要
我見過這樣的媽媽:
孩子畫了個小兔子,正準備涂顏色,媽媽看見了趕忙制止“你怎么能用紅色呢?兔子都是白的你不知道嗎?”
孩子趕緊換了支白色的筆,正要畫,媽媽又喊“你用白色涂能看得出來嗎?這是白紙!”
孩子又換了支綠色筆,“這顏色也不對?。『煤孟胂?,用哪個筆才對?”
孩子搖頭想不出來,遲遲不愿動筆。
畢加索說“我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笨梢娫诤⒆与S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面前,成年人眼中的“像不像”“對不對”根本不那么重要。
一味強調,不僅會讓孩子有挫敗感,更會禁錮他們原本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
2
正確點評孩子的畫作
當孩子拿著自己的畫給你看,期待著表揚時,你怎么做?
是簡單一句“畫的不錯”嗎?聽起來很敷衍。
或者說“你畫的小狗真可愛,我都想摸摸它了!”
萬一孩子告訴你“我畫的是小熊”,怎么辦?
掌握兩個原則:一鼓勵孩子自己做介紹,說出畫面的內(nèi)容。二認可孩子努力繪畫這一行為本身,重過程,輕結果。
注意圖中紅線圈出的部分
女兒有一次給我看她的畫,我看不出那個圓圈代表什么,于是我說“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來完成這幅畫吧(認可她努力的過程)。你最喜歡里面的哪個部分呢(讓孩子主動介紹)?”
女兒說“我最喜歡小狗!”我點頭認可說“我也覺得小狗不錯,它的頭上有個什么?(讓她自己說出畫面內(nèi)容)好像很特別的樣子(認可她的想象力)。”
女兒說“那是一個轉動的螺旋槳,這樣它就能飛上天了!”“哦,螺旋槳轉動起來的確就是這樣,你觀察得真仔細!”
這樣“有來有往”的互動式點評,會讓孩子備受鼓舞,認為自己的畫能被大家看懂,很有成就感。
當然,如果還能加一些專業(yè)性指導(很遺憾我不懂繪畫),孩子一定會更加受用。
3
幫助孩子提升能力
繪畫是對孩子眼、手、腦協(xié)調能力的考驗,能力較弱的孩子,繪畫過程中總會體驗到挫敗感,自然興趣不高。所以幫助孩子發(fā)展精細動作,尤其是手部動作十分必要。
最基本一點就是,盡早讓孩子學會握筆。年幼的孩子都習慣抓握,就是最初握勺子時的方式,如下圖:
要讓孩子盡早學會握筆,就要從糾正孩子握勺習慣做起。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習慣了正確的握勺,很容易就能過度到熟練的拿筆。
另外多和孩子一起搭建積木、拼插樂高、制作彩泥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孩子手眼協(xié)調能力,增加手部及腕部肌肉力度。
早前我也鼓勵女兒在這樣的涂色書上涂色,一些細小部位的著色對幼兒來說很有挑戰(zhàn),可以鍛煉手的靈活性和力度,增強孩子對畫筆的掌控感。
另外孩子的視野也需要不斷開闊。家長要帶著孩子走出家門,去戶外觀察大自然,大到一整片樹林、草地,小到一片樹葉、一只螞蟻,都值得細細觀看。
閱讀繪本時,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書中色彩及線條的使用。只有看得多了,頭腦中才能產(chǎn)生出畫面,拿起筆來才會“妙筆生花”。
4
提供良好的繪畫環(huán)境
生活離不開儀式感,繪畫也一樣。給孩子設計一個繪畫墻,或預留一個專門存放畫筆的繪畫角,都能讓繪畫成為一件很特別的事。
姥姥為女兒設計的繪畫墻
畫筆、畫紙的選擇也不能馬虎,不僅要安全無毒,還要定期更換,確保每一支畫筆都有顏色。年紀小,用筆不熟練的孩子可以選擇油畫棒,顯色度高,下筆順滑。
大一點就可以選擇水彩筆了,最好是可水洗的,方便家長打掃,筆桿要選粗細適中的,方便孩子抓握。
另外水彩、水粉、水墨等,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繪畫方式,瓶瓶罐罐的非常有趣,家長不要嫌準備起來太麻煩哦。
除了這些,還可以啟發(fā)孩子用各種物品作畫,快遞盒里的泡沫包裝紙、喝完的牛奶瓶蓋、贈送的一次性小勺、小區(qū)路邊掉落的樹葉,都可以成為繪畫創(chuàng)造的好材料。
附贈超值互動小游戲:
“超級變變變”
小時候看《卓婭與舒拉》時,書中的一家人常玩一種繪畫游戲,我將它改良,并搬到了生活中。
初級版:先畫一個圖案(可以是圓圈、方塊、梯形,甚至一個點)和孩子一起,一人加上一筆,看看最后會成為什么?
對年齡小的孩子,父母要在游戲中做主導,孩子主要負責猜大人的畫作,再添上些“有的沒的”。
進階版:同樣先畫一個圖案,讓孩子想象,可以加些什么線條,讓圖案變成其他東西。
一開始如果孩子畫不好,家長可以幫忙畫主體部分,讓孩子添加細節(jié)。
后面,可以讓孩子畫主體部分,家長來添細節(jié)。
也可以由家長來決定,要將圖案變成什么,孩子來動筆。
比比看,誰想到的東西更多,誰畫得更好。
提升版:孩子畫一幅畫,家長和孩子一起,提意做怎樣的修改,讓畫面更有趣。
有一次,女兒畫了一只坐在地上的小狗,我提意加上一個肉骨頭,讓小狗變成正在吃飯的狗。
女兒想想說,可以在狗屁股旁邊加一陀“粑粑”,就成了正在拉粑粑的狗。
我們大笑,最后,還增加了滑板車,變成了一邊吃、一邊拉,一邊玩滑板的狗。
培養(yǎng)孩子的繪畫興趣,絕不是為了成為畫家,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多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多一重眼光獨到的審美,多一份與眾不同的氣質,如此而已。
希望家長都能始終以贊美的眼光,欣賞孩子的涂鴉,以支持的態(tài)度,肯定孩子的創(chuàng)作,這樣孩子就一定能在繪畫中找到快樂,獲得成長。
(文字圖片轉自超級育兒師)
7. 有藝術天賦的人一般什么樣
個人認為畫畫路上天賦有兩種:
同樣的水平的兩個人:
A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和指導就能自我【正確】的領悟、理解力驚人并且無論畫技還是審美都進步神速并且問他怎么做到的他會說就是畫畫唄,我稱為天賦A。
B通過不斷的學習各種技巧,理論和技術都吃的透透的,加上堅持努力也達到了這個水平,問他怎么做到的他恨不得把他所有的學到的東西都給你羅列一遍,這是天賦B。
極少數(shù)人是純A型,少數(shù)是1/2A+B型,一部分人是純B型,然而我們大部分人是既不是A又沒有B型。
——————————
順道題外話:不接受"努力不屬于天賦"這樣的觀點。
努力如果不是天賦的話,為什么那么多哭著喊著喜歡畫畫的人怎么連每天畫一個小時都做不到?
8. 藝術天賦極高的人優(yōu)點
成為藝術家需要天分嗎?這個問題,我們先不急于回答。且先看看,什么叫天分?天分哪里來的?
天分,天賦,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嗎?是娘胎里帶來的嗎?是父母的基因遺傳的嗎?或許有那么一點,但覺得不可依賴。
如果天分是娘胎里帶來的,或者說胎教有效果,或者父母的基因比較好,這恰恰證明父母本身就比較注重教育,尤其注重幼兒,兒童期,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學前教育,有的更激進,提前到胎教。
最近電視節(jié)目和各網(wǎng)絡媒體爭相報導,一位年僅3歲、名叫王恒屹的萌娃,他認識3000多個漢字,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記憶古詩,聽一秒前奏便能識別歌曲,堪稱最小的“中華曲庫”。
才3歲就認識超過3000個漢字的王恒屹在節(jié)目中的表現(xiàn)的確令人驚嘆。江蘇衛(wèi)視主持人孟非在《了不起的孩子》節(jié)目中,隨機從書中抽取一段話,王恒屹都能準確斷句并讀出;他還能準確地識別出200多個國家的國旗、國徽。更亮眼的是,他“聽歌識曲”方面的能力已經(jīng)近乎“超能力”:一首歌曲,小屹僅聽一秒前奏就能辨別出歌曲,搶答環(huán)節(jié)機敏迅捷,讓孟爺爺和依霖姐姐輸?shù)谩皯K不忍睹”。這應該算很有天賦了吧?
在接受采訪時,王恒屹的奶奶分享了她的育娃經(jīng)驗:“我們家長從來都沒有逼迫小屹干什么事,一切都是他順其自然地學會的,他有興趣的事就會學的很快。他很小的時候我給他講故事,雖然他剛開始不認識多少字,但是他不是像別的小孩,只是坐在那里聽,他必須要看著書本,跟著我念的故事,捧著書一個一個字的去辨識。然后慢慢的這些字他就認識了,日后遇到不認識的字他還會主動來問。路上碰見了就會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字。他差不多兩歲開始就不用我們大人陪著,自己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p>
而小屹聽歌識曲的技能則是他擺弄奶奶的播放器時被發(fā)現(xiàn)的?!八矚g的歌他就一直聽,不喜歡的前奏一響他就換,直到聽到自己喜歡的?!蹦棠探忉?,這個習慣久而久之家里人都知道了,小屹肯定聽到這首歌的前奏就知道這首歌是什么。到后來播放器只要播放一秒的前奏,他就明白這首歌是什么了。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王恒屹的奶奶非常注意觀察孫子的情緒及愛好,非常耐心的陪伴和解釋答和引導。這聽一秒歌曲前奏,就知道什么歌,這個報導中輕描淡寫了幾句。但是本人相信孩子即使不喜歡,還是聽下去了,才知道是否好聽以及記住是什么歌名。否則就覺得媒體報導或他奶奶的回答得不真實,對吧?!
小屹奶奶說:“我們基本上也不會刻意的對他進行特殊教育,他從小就記性特別好。小屹他爸爸小時候也很聰明,小屹的媽媽從小也是學霸,但記性都沒有小屹這么好。我們只是對孩子的興趣給予尊重和鼓勵,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適時適當?shù)匾龑?,不會刻意去逼迫孩子和教育孩子?!边@說明,孩子的天分是有父母遺傳因素,但是記憶力這東西,需要認真反復才得到加強,而王恒屹的奶奶實際有意或無意地充當了孫子記憶力訓練的導師??梢娞旆诌€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理念和實際行動,才能得到加強和提高。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天分的不當應對,那么就會產(chǎn)生另一個《傷仲永》的故事。
中國的家庭,歷來多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如今的家庭,更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意思就是說,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業(yè)。
那么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盡管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jīng)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稱,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曾經(jīng)引起世界轟動。雖然如此,還需要概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方可了解其概率有多大。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里,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小魚,沒有一只能逃得過它的捕捉。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里。開始,當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大魚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魚的沖撞越來越少。最后,它完全絕望了,直到人們把玻璃罩給拿開,備受打擊的大魚看到很多小魚在面前游來游去,也不愿意再張張嘴,它就這樣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最終餓死。
可見,天分是存在的。耐心的陪伴,正確的啟蒙教育理念和措施,反復的心理暗示和引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才是天分得以加強和提高的保證。
小孩的識字,聽歌的技能,及池魚的實驗案例,都證明不斷的嘗試和心理暗示,行動成敗及因此形成的慣性思維和認識,會影響日后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才是“天分”、“天賦”的重點。
識字如此 ,聽歌如此,覓食如此,相信學習藝術,藝術創(chuàng)作也一樣,需要天分天賦,更需要的是反復不斷的正確學習和訓練和實踐探索,才是重點。
也就是說,想成為藝術家,需要一點天賦 更需要系統(tǒng)的學習和不間斷的正確訓練。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案例說明這點。這里就不再展開論證。
圖1王恒屹;圖2一位書友,退休后開始到老年大學接觸書法,如今已是中書協(xié)會員.
9. 有藝術天賦的人的長相
許魏洲是個有著極佳的美骨硬件(三庭五眼、清晰柔美流滑線條、立體精致舒展輪廓)氣韻(男孩男人萌酷合一剛柔并濟的黑白色彩撕裂而協(xié)調)荷爾蒙(霧里看花的隱約,清純包裹性感,曖昧暗涌)的人,是難得的美之天賦所有者,縱有些許瑕疵,仍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精妙打磨后就能熠熠生輝的璞玉
強推





